股票杠杆多少倍 有望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造福百万患者 华山医院重大突破登《科学》
近期,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获得重大科研突破:在全球首次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并找到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这有望从疾病早期对帕金森病进行干预,延缓疾病进展股票杠杆多少倍,造福数百万患者。

今天(2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
患病人数持续攀升,帕金森病成世界难题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预计将从2015年的700万左右增至2040年的1300万,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总数约占全球一半。
既往研究发现,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是帕金森病的关键致病蛋白,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发生错误折叠并聚集在一起致使神经元死亡,它还会像“种子”一样播散,入侵邻近的正常神经元,诱导更多脑区α-突触核蛋白聚集和神经元死亡。当致病蛋白传播到中脑黑质区域时,可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从而出现动作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当传播到大脑皮层时,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等认知障碍症状。
传统药物和手术治疗都只针对帕金森病的症状治疗,无法延缓疾病进展。研究帕金森病致病的深层原因并开展针对性治疗,成为全球相关领域科学家竞相探索的高地。
郁金泰团队经五年潜心钻研,明确了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在神经元间的传播“导火索”,并发现了抑制其传播过程的候选新药,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AI助力药物研发,全力推进成果走向临床
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的蛋白结构预测和虚拟筛选技术,从7000余种小分子化合物中成功找到一种小分子,可有效抑制FAM171A2蛋白和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结合,并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对该致病蛋白纤维的摄取。
该项工作发现了首个神经元上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关键膜受体FAM171A2。《科学》杂志审稿人指出,识别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的神经元受体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的“圣杯”,它能提供阻断病理传播并延缓疾病进展的治疗方法;该研究探讨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问题,是一项非常有趣、新颖、重要且具有转化意义的研究。
帕金森病患者在出现运动症状之前十几年,大脑内就已存在α-突触核蛋白病理,本次研究发现有望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前驱期和临床期通过靶向抑制原创新靶点FAM171A2以阻断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传播,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相关药物研发不仅将为数以百万计的帕金森病患者带来福音,更标志着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在帕金森病的“原创靶点发现-机制解析-产品开发”这一全链条自主创新道路上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郁金泰团队已申请基于干预FAM171A2治疗帕金森病的国际专利,并计划在接下来几年内集中力量开展治疗帕金森病的小分子药物、抗体以及基因治疗手段的临床前研发工作,将相关成果推向临床应用。这有望建立全球首个能有效阻断帕金森病进展的创新性治疗手段。
郁金泰教授长期致力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工作,依托复旦大学AI4S(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助力,以及华山医院国家级中心优势资源,与多学科团队合作构成了一支由神经临床医生、人工智能、数学、脑科学等专家组成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团队,已在《细胞》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博士后吴凯敏为本研究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袁鹏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刘聪教授为本研究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坚教授、崔梅教授,复旦大学李文生教授、舒友生教授、鲁伯埙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乐卫东教授,中国医科大学李家驿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叶克强教授的指导和帮助。
该研究得到科技创新2030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经费支持股票杠杆多少倍。